close

資料來源:  花蓮/INA的故鄉 太巴塱部落巡禮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邱淑玲/報導.攝影】

提到花蓮縣光復鄉,很多人想到的是馬太鞍部落的生態捕魚,隔著台九線公路相望的太巴塱部落,反而較少遊人造訪。

這個被稱為「INA的故鄉」的阿美族村落,因為溪流多螃蟹而得名,最著名的部落圖騰則是白螃蟹。

位於台九線公路旁的光復鄉,舊稱「馬太鞍」,是阿美族人口中「樹豆的故鄉」,鄉境內隨處可見正開著黃花的樹豆。太巴塱為光復鄉最大的阿美族部落,「INA」在阿美語中意指「母親」,也代表太陽;部落名稱「太巴塱」,阿美語即是「螃蟹」,因此在太巴塱聚落中,常可見到各種太陽光芒和螃蟹圖騰。

來到太巴塱,超過百年歷史的太巴塱國小,是欣賞阿美族木雕絕佳去處。

環繞著校園的圍牆木雕裝飾,刻繪著豐富的太陽、人物、陶甕、生活器物、螃蟹,甚至白螃蟹圖騰。

學校入口還有座阿美族木雕柱門,地板大理石則鑲嵌著螃蟹圖案。

逛遊太巴塱部落,一棟傳統木結構建築覆蓋著茅草屋頂的建築物,在村落現代水泥建築中顯得惹眼,這是被列入縣定古蹟保護的太巴塱祖屋,為部落阿美族人生活與祭祀活動的場所,室內外均雕刻著精彩的木雕,這些圖案敘述的是太巴塱部落祖先到來的傳說故事,室內每一個木雕前並有米酒祭拜,庭園寬廣而優美。

保有傳統阿美文化的太巴塱,部落住家庭園裡,可見到編織使用的黃藤植物,還有人家將山蘇花種在庭園遮陰網下成為山蔬野菜。太巴塱就像台灣許多的原住民部落,早年也有基督教徒前往傳教,小小的部落裡頭就有多達三座漂亮的教堂。


花蓮/周廣輝的阿美族文物館 最具魅力景點

到過太巴塱的遊人,常為這兒的部落觀光發展,未能與馬太鞍部落相提並論而感到不平。

太巴塱和馬太鞍,都是花蓮縣光復縣極具特色的原住民部落,各有不同部落特色,馬太鞍以濕地生態文化見長,太巴塱卻保有精采雕刻與建築文化。


散布在台灣各地的原住民部落,除了南台灣仍可見到少數以石板建造的部落住宅,原鄉聚落就和一般閩南村落景觀大同小異,近年經由部落景觀塑造,許多村落開始以充滿原風的雕刻和圖騰裝置,形塑出不同部落的個性和意象。

太巴塱部落最具魅力的景點,要屬周廣輝的阿美族文物展示室。

早已消失的阿美族聚落傳統家屋和瞭望台建築,在這座私人的文物展示室內,以縮小版的迷你模型出現在遊人眼前,這是周廣輝的心血結晶,也是緬懷美好過往的文化展現。


周廣輝將記憶中的阿美族傳統建築,以茅草、黃藤和木柱完整重現,這一棟棟大小不同的建築物,造型不盡相同,有些還可以從屋頂取下,讓訪客得窺建築內部陳設。

文物展示室裡不僅有迷你的傳統原風建築,也收藏展示阿美族各種器物。


展示室內可見到傳統的阿美族建築。 
 
阿美族文物展示室的收藏品包羅萬象,包括山豬頭骨、椰子殼製做的玩偶、編織品,以及飲料紙盒製作的環保遮陽帽、木雕作品等,應有盡有,兼具傳統與現代。


由周廣輝女兒周百合管理的阿美族文物展示室,就在太巴塱部落富田二街一棟典雅住家旁附設,參觀不需門票,歡迎遊人隨喜樂捐。文物展示室並非每天開放,前往參觀最好先行電話預約。


太巴塱阿美族文物展示室

地址:蓮縣光復鄉富田二街81號

電話: (03)870-1001


花蓮/愛不釋手 充滿原風的檳榔玩偶

很多人將檳榔與原住民劃上等號。早年來到原住民聚落,常會見到身繫檳榔袋、口嚼檳榔的部落婦女,住家周邊則栽植有幾株高高的檳榔樹。

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你不一定會見到嚼檳榔的原住民,卻能見到特別的檳榔藝品。

台灣的檳榔西施名揚海外,新加坡媒體就對台灣的檳榔文化充滿好奇。

對於常需熬夜開車的運將來說,檳榔具有提神醒腦效果,因此台灣的檳榔攤多半設在重要的交通幹線路旁。

而在原住民鄉鎮,嚼檳榔似乎是傳承已久的文化,太巴塱的部落婦女就利用常見的檳榔,創作出極具特色的檳榔玩偶。


距離太巴塱祖屋不遠的瑪武拉外工作室,以陶藝、植物染和體驗教學為主,也是李玉英的住家。

小小的庭院裡,陽光下的篩籃裡正曬著檳榔核,庭園一角栽種的薏苡正結出淡紫色果實,這些都是充滿原鄉的檳榔玩偶製作材料。 

 
李玉英將檳榔心與薏米珠巧妙結合成藝品。


 
慧心巧手的李玉英,將曬乾後的檳榔果實撥去外皮,留下硬質的果核,再以工具切割並打洞,再搭配薏米珠(薏苡果實)和圓木片當底座,經過拼接和黏貼,一個個造型可愛的檳榔瓢蟲便成形;

而將兩顆檳榔心相互黏接,劃上眼嘴,再加付眼鏡和頭髮,就是超Q的人偶。檳榔玩偶DIY,不僅小孩喜歡,成人也愛不釋手。


下回來到太巴塱部落,可別盡顧著參觀祖屋、木雕和教堂,抽些時間嘗試製作檳榔玩偶,可是他處少有的旅遊體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f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