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留原住民豐富的文化(另開視窗)保留原住民豐富的文化

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重要聚落,可稱得上是台灣最大的原住民部落,也是原住民最大族(阿美族),更是原住民人口最密集的部落;也因著人口稠密,遊客可以看到阿美族早期原始的文物及部落人的原始情感。

多年來透過部落營造,太巴塱不斷的在觀光以及生活間做調整,每個時期皆有不同的變化,也因此可以在部落內看到不同的工作室、文史館、文化園區等呈現文化的模式,近年來積極推廣織布、籐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課程,並著手整理部落史料,充滿著許多美麗的故事在其中。如有機會與部落人互動,還可以感受到阿美族傳統的歌舞魅力,擺動自己的身體一起享受這些文化交流;一定是喜愛原住民族文化的遊客要造訪的部落之

經過居民的努力,文化流傳了下來(另開視窗)
經過居民的努力,文化流傳了下來

歷史人文

太巴塱(Tafalong)的名字是源自部落本接近河床的地形,因此昔日有許多白螃蟹出沒,故以阿美族與『白螃蟹』(AFaLong)為命名。部落在漢人來後,曾因為農田土地肥沃,稻米收成良好,而被稱為「富田」。

相傳太巴塱的祖先由東海岸翻山而來,最早便在位於在海岸山脈裡,距部落有一公里的路程的發祥地位置落腳,居高臨下,隔著縱谷平原,與位於中央山脈的太魯閣族以及馬太鞍邊小山頭上的馬太鞍部落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直到部落發展規模到了發祥地容納不下,才逐漸拓展遷移到現在部落的位置。考古學家曾在發祥地挖出了2000年前的陶片,因此阿美族聚落的形成也應是久遠前的事了。 

不少祭典總是少不了酒(另開視窗)
不少祭典總是少不了酒

舉辦活動

部落最知名的旅遊活動莫過於每年一定進行的豐年祭。而認識豐年祭的本質是每個遊客進入部落需要先了解的。豐年祭是阿美族最大且隆重的祭典活動,在主要的農作物收穫後舉行,除了慶豐收外,還有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功蹟的重要意涵,太巴塱的阿美族稱之為『Pipik Dan No Mihca』,意指一年裡的轉折時期。

太巴塱的『年祭』是以一系列的活動形式呈現,目前已簡化為五天,內容包括階層訓練、迎靈祭祖、祈福儀式、文化傳承、體能競技、歌謠舞蹈、感恩酒會乃至最終的除舊迎新儀式,都與傳統的信仰體系緊密結合,部落祭司也同時進行全部落的潔淨禮儀並祈求年年豐獵、豐收,全部過程莊嚴神聖,與一般人認知中歡慶作物收割或單純的飲酒歡樂聚會有相當差距;絕對值得遊客親自走一遭。

第一個以部落為名的國小(另開視窗)
第一個以部落為名的國小

太巴塱國小

太巴塱國小是全台灣第一個三個字的國小,也是第一個以原住民部落名為名的學校,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小於1901年創校,在1994年奉准以過去地名Tafalon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民小學。

歷史淵遠流長的校園在部落及老師的經營下,阿美族傳統木雕傳承成為該校精神,無論是入口處地面以大理石鑲嵌的螃蟹圖案、教室甚至是廁所都裝飾的很原味,是一所屬於部落的百年老校。

在校方對傳統文化的有關維繫下,近年來大力推廣木雕教育,校園內處處可見富傳統特色的木雕作品,許多都是太巴塱孩子們從長老口述中重尋祖先神話、生活圖像,再從中尋找素材所創作出來的。是部落重要的文化傳承地。

園區內可以見到許多木式建築(另開視窗)
園區內可以見到許多木式建築

太巴塱文化園區 

太巴塱文化園區主要是建構阿美族傳統木雕與皮雕經營。也是近年來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工作的重點,發展出許多部落深度旅遊的模式,若想要開始接觸真正的部落,與文化園區聯繫,開始踏入社區才是起點。

文化園區以阿美族文化為主體性來發展傳統木雕與皮雕為出發點,結合現代生活藝品作為創作之基礎。除此之外更召集部落裡失業居民從事開發手工木雕技藝並訓練技能創作,同時也提供給遊客前來製作原住民DIY手工藝品創作。且不定時推出新竒又好玩的DIY活動,希望DIY創作能夠帶給遊客美好的文化記憶,並與手工紀念品以創造園區經濟收益。

傳說中的古井(另開視窗)
傳說中的古井

拉度侖文化廣場 - 古井

太巴塱部落一直有古井傳說,相傳這是由太巴塱先祖「拉鼓娃」這一個年齡階層的青年,所合力挖掘的古井,用來供應居民的日常飲用水,不過後來自來水普及後,便廢棄不用。

後根據調查,這是太巴塱八大古井之一,位於Kakita^an祖屋後方,具有140年以上之歷史,為太巴塱最重要之水井,感懷先人胼手胝足,興建不易,1999 年由部落拉度倫(Laturun 75歲以上)之年齡階層認養,希望為後代子孫保留一點文化資產而努力。

古井附近還有KAKITAAN祖屋,是太巴塱重要之歷史建物,昔時為部落重要之信仰中心,舉凡部落重要儀式均在此舉行,其次也是行政中心,亦為部落耆老商議政事之處。

紀念太巴塱的傳說(另開視窗)
紀念太巴塱的傳說

發祥地

一個部落的從哪裡來?他的源頭一定特別受到注視。太巴塱現位於光復鄉東側,隔著嘉農溪與另一阿美族大社馬太鞍毗鄰。部落背後海岸山脈的一處小山坡,被認爲是太巴塱社發祥地,考古學家在那挖出了2000年前的陶片,因此阿美族聚落的形成也應是久遠前的事了。

傳說中太巴塱的祖先發祥地,原是河床地,部落族人便以河床的大石塊來建屋,然而自從太巴塱居民搬遷之後,逐漸荒蕪於草叢之間,直到近期整地時,發現其中的石板皆是早期族人居屋所用,因此在此地豎立石碑紀念。



太巴塱發祥地被視為整個阿美族文化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傳說,從考古學上具有二千六百年以上的歷史,目前屬卑南文化遺址之巨石文化最北端。

 

更多資訊請上  -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    

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falong8703141

痞客邦部落格:http://tafalong.pixnet.net/blog

台灣社區通:http://sixstar.moc.gov.tw/blog/kamoraw

連絡電話:03-8703141 03-87031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f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