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的部落風貌雖已在太巴塱散失,但族人不甘遺忘祖先的精神,而致力部落文化的重建。文化館的搭建正具體而微體現了新生代尋根的熱忱,正如黃藤強韌的性格,太巴塱正振臂迎向萌芽的春天。
   
   
太巴塱位於光復鄉東側,隔著嘉農溪與另一阿美族大社馬太鞍毗鄰。部落背後海岸山脈的一處小山坡,被認為是太巴塱社發祥地,考古學家在那裏挖出了2000年前的陶片,因此阿美族聚落的形成也應是久遠前的事了。
   
    “太巴塱”在阿美語中為螃蟹之意,昔日此地便因多螃蟹而得名。綠坦坦的田園從河川地延伸到山邊,太巴塱人世居此地,春耕秋藏,冬季則上山狩獵,素來過著親朋互助、鄰里共用的生活。然而在現代化洗禮及外來文化衝擊下,代代相傳的部落生活不可避免地改換了面貌。傳統房屋幾乎已徹底消失,燒陶、木雕、編織等工藝也漸漸失傳;隨著年輕人口逐漸外移,便捷的現代化工具進入,人際間互依互存的關係已不象以往密切。
   
    太巴塱文化館
    不願在時代潮流中遺忘了祖先的生活方式,太巴塱一群中青代聚集起來,于1994年成立了“太巴塱文教基金會籌備處”,陸續開設織布、藤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課程,並積極進行部落史料的整理。而為使太巴塱人對部落生活有一番重新認識,基金會首要的工作,便是要興建一幢具有象徵意義的傳統住屋——太巴塱文化館。
   
    太巴塱傳統房屋大量取材自大自然,樑柱以木頭卡榫銜接搭起,不用一根鐵釘;山上業生的箭竹則由於抗折性強,被用來編屋墻,再鋪上厚厚的茅草為屋頂,外殼就大功告成了。屋內大半邊是黃藤編製成的大床,一家人起居就在其上,夏天涼爽,冬天再鋪一層厚厚的獸皮就夠暖了。
   
    太巴塱人遵循祖先的方式蓋房子,館內擺設著太巴塱傳統器物,並將累積的文史工作成果加以展出,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也成為展示部落文化的櫥窗。而豐年祭更是重要的文化儀禮傳承現場,近年來在文化覺醒下,祭典力求遵循古禮舉行,便如恢復清晨的迎靈儀式,此在其他阿美族部落已相當罕見;而年齡階級的劃分訓練、男性的家庭責任、部落的歌舞傳統、精湛的木雕陶燒工藝等,也趁此時機代代相傳,並呈現在外來遊客面前。 
   

太巴塱木雕
   
位於村落一隅的太巴塱小學,九成以上的學生為阿美族原住民,在校方對傳統文化的有關維繫下,近年來大力推廣木雕教育,校園內處處可見富傳統特色的木雕作品,許多都是太巴塱孩子們從長老口述中重尋祖先神話、生活圖像,再從中尋找素材所創作出來的。
   
    傳統的太巴塱建築中,各式木雕的柱、壁極具特色,風格粗獷、少修飾。太陽在母系的阿美社會中代表女人,而螃蟹是太巴塱部落的代表圖騰;此外,傳統阿美簇的神話、服飾、舞蹈、祭典,以及狩獵、捕魚等生活片段,均是木雕中常見的圖騰,為阿美文化中極具意義的一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f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