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巴塱古井 

 

1.JPG  

 

太巴塱有多處古井的設置,目前大多已淹埋或未使用而乾涸,可以飲用的則都已成為觀光據點,唯有南富村的幾處仍成為部落之飲用水,特別是砂荖這處古井目前由私人維護,同時保有古風是保存最完善的一處。 

 

 

 

 

 

太巴塱部落為了傳承 

 

 2.JPG

 

太巴塱文化園區
太巴塱文化園區位於西富村西富路43,太巴塱部落為了傳承傳統特有手工藝特別於此發展休閒觀光工作坊及培栽原住民藥用植物並研發,園區裡也設有阿美族傳統物館、文史館、及漁獵生態園區及青蛙生態園區,目前正積極建構部落餐廰,未來也計劃部落民宿區之設置。
也有許多人懷疑部落裡還有沒有對文化教育執著的人,答案確定是肯定的,一些人默默打造自己理想中的部落,他們就這樣開始建立屬於太巴塱自己的國度---文化園區。 

 

 

 

 

 

蕭金里女士的故事 

 

3.JPG  

 

蕭金里女士:
原住民部落婦女在部落裡都有雙重的壓力,一個是維持家庭經濟的壓力,另外一個是小孩子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孩都正上國中國小及或高中,平常在部落裡打臨工維持生活,為了兼故孩子在學校的學業,看看正常人家的孩子不是補習班就是上英文班數學班,而我們大部落的家庭靠著打零工那能提供孩子們有很好的學習環境。以前做農半年才有這麼一點收入,wto開放以後我們更難生存了,幸好有多元就業的方案,讓我們極盡無業的婦女開始有一絲希望,不用想著照顧不到家庭,反而還可以固定有薪水可領,因為部落文化的提昇,傳統的手工藝儘然也成為部落文化與經濟產業來發展,從不會操作機械到自由創作這個階段實在很難讓我們部落的婦女,有一個工作的機會,所以我們都是抱以感恩的心努力生產,每天按時上下班,雖然工價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賺到的家庭的合樂,孩子也在有父母在身旁的環境來長大,我們在這裡工作的一群婦更相信,一定可以創造出許多美滿的家庭,提升傳統文化部落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漁塘 o fanaw no Tafalong

 

 4.JPG

 

過去每年在雨季之前就會放水全村或全KOWAN都會一起帶著自家的臉盆等可裝漁穫的容器相繼全家一起下水抓漁,田野間形成百貨場,你爭我奪的來抓大漁,這是阿美族太巴塱另類的生活樂趣。
漁塘文化部落舊有的生活必需建構,是用來灌溉水稻栽種的集水區,在太巴塱就有10幾處的漁塘,固定有所謂的Kataw 擔任巡務工作,不管白天或夜間都來回巡邏田間的水路與灌溉的水量以免浪費,因為在乾旱季節裡,不常下雨,為了維持田地的水量與生產稻米量的穩定故於個區域設置漁域,早期是由不同的年齡輪工輪派擔任,後來則由各區塊自行成為一個kowan小組,推派個體輪工及malakataw 的巡邏水圳溝的流通。但擔任巡工的人力費用大都是以稻米收穫量或田地的大小用米斗ficin來斗量工價,這般文化目前乃然進行著,只是種田的人不多了,巡工較為清閒了,漁塘文化也因此逐漸凋零之中。 

 

 

 

 

 

太巴塱文化園區的設立

 

5.JPG

 


太巴塱文化園區的設立 O pipatireng to lalosidan no mato’asay
不願在時代潮流中遺忘了祖先的生活方式,太巴塱一群中青代聚集起來,于1994年成立了太巴塱文教基金會籌備處,陸續開設織布、藤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課程,並積極進行部落史料的整理。而為使太巴塱人對部落生活有一番重新認識,基金會首要的工作,便是要興建一幢具有象徵意義的傳統住屋——太巴塱文化館。但實質上只是一個空穀子是不能滿足青年對文化須求的渴求的。
太巴塱傳統房屋大量取材自大自然,樑柱以木頭卡榫銜接搭起,不用一根鐵釘;山上業生的箭竹則由於抗折性強,被用來編屋墻,再鋪上厚厚的茅草為屋頂,外殼就大功告成了。屋內大半邊是黃藤編製成的大床,一家人起居就在其上,夏天涼爽,冬天再鋪一層厚厚的獸皮就夠暖了。
太巴塱人遵循祖先的方式蓋房子,館內擺設著太巴塱傳統器物,並將累積的文史工作成果加以展出,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也成為展示部落文化的櫥窗。而豐年祭更是重要的文化儀禮傳承現場,近年來在文化覺醒下,祭典力求遵循古禮舉行,便如恢復清晨的迎靈儀式,此在其他阿美族部落已相當罕見;而年齡階級的劃分訓練、男性的家庭責任、部落的歌舞傳統、精湛的木雕陶燒工藝等,也趁此時機代代相傳,並呈現在外來遊客面前。一批年輕人執著於田調及著重在文化的復振工作,也相繼設立了太巴塱影像文化工作室,用攝影錄音、用母語真實的記錄著每一個生活,只是跟不部落人文的老去,在還沒有完全記實全記錄的將部落的樣式呈現出來,老人却一個個凋零的老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fa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